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读懂《管理的实践》(三十四)经济层面的激励



timg49.jpg

读懂《管理的实践》(三十四)经济层面的激励

 

2016.12.01

 

文|王家骢

 

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管理的书,那就去读《管理的实践》。如果你觉得阅读、理解有困难,那我帮你读懂《管理的实践》。

---------------------------------------------------------------------


原本计划昨天分享第二十四章的内容,因为看到大家对网上投票与抢红包之间的关系比较感兴趣,所以临时动议改了议程。

 

也许昨天讨论的话题与今天的内容也有点关系。

 

《实践》的第四部分,从第十九到二十六章,讲的都与员工激励有关。第二十四章的标题是“经济层面”,一看这个标题就可以知道识有关物质激励的内容。

 

凡是在企业做管理的人都知道,员工激励,特别是现代员工激励是一大难题。年轻人,尤其是90后,多少给人有点“油盐不进”的感觉。“胡萝卜加大棒”(威逼利诱)的激励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效。

 

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发奖金”、“涨工资”,也许有人会如是说。但是我们在以前说过,物质激励,特别是金钱,不是正面激励。它是基于人性的“贪婪”,起码是基于人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无止境,越激发就越强烈,欲望越多。有人说欲望是万恶之源,虽说有些过激,但足以说明,物质激励尤其负面影响。员工想要的不是“多点”,而是“再多点”。(More vs much more)

 

物质激励是来自外在的激励。外在激励的效果是暂时的,一旦外在刺激条件消失,行为又回到了原点。或者说只有外在刺激才能带来内在的反应,有刺激才能有行动,没有刺激就没有行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试验证明动物的行为大多是受外界条件刺激的,它的行为是被动的。人毕竟是高级动物,他还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员工的激励应该方法主观能动性一面。

 

彼得德鲁克指出“金钱报酬不是重要的激励员工的手段”,再好的经济奖励也不是责任感的替代品。当然非物质激励并不能弥补经济激励缺失带来的不满。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激励都是必要的。

 

要想有效解决员工激励的问题,必须了解人性的特点。对于人性的研究,彼得德鲁克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完成,并构成了其管理学的心理学基础。大家可以参考《经济人的末日》。

 

人不是纯物质的,也非纯精神的,他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物质需求或激励是低层次的,自我实现,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只有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凸现出来。

 

中国人,特别是梁漱溟先生,则将人划分为人身和人心。我们可以看看“人”字的写法,一撇、一捺。一撇,代表人身,一捺,代表人心。人是先有人身后有人心。身心健康,说的是身在前,心在后。但是一捺是人字的支撑。没有这一捺,人立不起来。人心是人的支撑。

 

人身是物质的,人心是精神的。人身的需求,物质需求,如衣食住行,被满足之后,人心的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现代企业中,大部分员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虽说还没有做到居者有其屋,起码做到了居有定所。虽不是腰缠万贯,也不至于hand to mouth。失去工作虽然令人不愉快,也不是一种灾难。因此经济激励的影响力必然降低。

 

员工不仅可以被动离职,更可以主动离职。企业需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如此做,不仅是劳动成本的原因,更是知识的积累使然。员工频繁流失是企业利润的黑洞,知识积累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知识保存在个体的大脑中,而不是企业的电脑里。一个走掉,会带走这些知识。新来的人要重新积累知识。

 

技术变化也使得掌握一门技术有待时日,任何技术都是熟练工种。只有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然而现代员工属于知识工作者,他们拥有生产资料及生产工具。其生产资料是他掌握的专业知识,其生产工具是他使用知识的能力。社会上又提供多种选择。留住员工是激励员工的一部分。

 

企业如何激励员工,留住员工?

 

经济层面的激励措施之一是利润共享。股权激励似乎也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做法。但是,以西方一百多年的尝试结果看,这种激励的效果难以令人兴奋。

 

持有公司的股票并不能改变员工的劳动态度,也很难让他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物质激励无法满足激励的需求,企业该怎么办?

 

彼得德鲁克建议,首先,要改变员工对利润的态度。要让他们看到利润不仅对企业好,也对员工有利。利润不是企业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金。企业要有足够的保证金。利润留成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在成本,特别是资金成本高企不下时,企业应该提高利润留成,而非将利润分光、吃光。

 

其次,激励员工要强调责任感。不仅对企业负责也要自己负责。员工在企业中的最大利益不是股票,利润分成,而是这份工作。这份工作不仅是他的经济收入,更是他的身份象征,成就感的来源。为企业贡献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