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为什么德鲁克选中了中国?



deluke6.jpg

为什么彼得德鲁克选中了中国?

 

2016.01,07

 

文|王家骢

 

    一个伟大思想的传承需要几个基本条件,合适的环境,足够的群体以及正确的方法。

 

    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是伟大的思想,要想传世也需要以上几个条件。必须通过某种社会机构才能够创造出这些条件。一个思想的传播需要有平台,或者是大学,或者是民间组织。

 

    除了美国克莱蒙大学有个彼得德鲁克-伊藤雅俊研究生院之外,还有一个以彼得德鲁克名字命名的管理学院,那就是坐落在北京长安街上的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

 

    世界上希望用彼得德鲁克先生名字命名的管理学院有很多。在中国成立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这一选择颇耐人寻味。毕竟亚洲还有其他可以选择的国家,如日本或者韩国。为什么唯独中国能够获此殊荣?彼得德鲁克是否有他独到眼观和远大的理想?

 

    彼得德鲁克在日本的知名度不在戴明、杜兰之下。在那里建立彼得德鲁克学院,招生也许更容易。他拥有大批的粉丝,其中不乏优秀的企业家,如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伊藤洋华堂的掌门人伊藤雅俊,还有彼得德鲁克著作的日文译者及编辑上田惇生等。伊藤雅俊还是克莱蒙大学彼得德鲁克-伊藤雅俊研究生院的冠名人之一。

 

    对彼得德鲁克在韩国的知名度了解不多,我知道文国现先生对彼得德鲁克情有独钟。文国现先生曾经在2007年代表创造韩国党竞选韩国总统,并获得排行第四名的成绩。以他的号召力来组建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日、韩两个国家的学者或企业家是否向彼得德鲁克先生提出建立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请求我们不得而知,事实告诉我们这两个国家的确没有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起码没有彼得德鲁克授权的管理学院。

 

    为什么彼得德鲁克先生把这一殊荣给了中国?除了当年邵明路先生和杜绍基先生等人的请求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如果有,这些因素是什么?

 

    斯人已去,我们不可能起之而与之语。我也不是当事人,在这里只能做一个大胆的推论。或许以下这些原因有助我们了解彼得德鲁克的起心动念,帮助我们这一代人明晰自己的使命。

 

    我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彼得德鲁克对欧美未来的看法,二,从其管理学的根基讲起,三,如何才能够真正学好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

 

一)从彼得德鲁克大量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欧洲一直不抱希望。他在少年时就知道他迟早会离开维也纳,离开奥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毁掉了欧洲发展的基础,社会精英因为战争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人毁掉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恢复元气。欧洲至今没有回复元气。

 

1937年彼得德鲁克去了美国,并在那里生活到他去世。初到美国时,彼得德鲁克看到了美国人的蓬勃朝气,看到了将经济大萧条看作是自然灾害而与之顽强奋斗的精神,也感受到了美国人的热情好客。我们可以从彼得德鲁克先生写的《旁观者》一书中看出端倪。可惜的是这种精神并没有维持多久。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结束了彼得德鲁克称为“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Indian summer of innocent) 。

 

虽然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是基于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并总结出许多经验,到了80年代彼得德鲁克已经对美国企业,特别是华尔街那些金融精英非常失望。华尔街大佬们的贪婪与无耻将给世界制造大量的经融危机。1987,1997,2007,似乎每十年就会爆发一次经融危机。今年是2017年,能否过这个坎儿,我们拭目以待。

 

曾经倍受彼得德鲁克推崇的西尔斯百货公司,由于放弃了原来的经营理念和基本价值,已经是穷途末路。资本运作的模式已经把这家百年老店搞得濒于破产。最近的消息称,西尔斯将在美国关掉大批的商店。

 

美国以及欧洲不可能提供维系和传承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土壤与环境。欧美大众的世界观与彼得德鲁克的世界观格格不入。

 

二)彼得德鲁克管理的根基。让我们来看一看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是建立在什么世界观之上的。

 

在西方一直存在着生态系统和机械系统两种世界观。然而生态式思维一直被机械式思维打压。西方现在流行的世界观受经典物理的影响,依然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与机械派对立的还有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生态学”派。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从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中不难看出希波克拉底的世界观以及对人性特点的看法深深影响着彼得德鲁克。

 

希波克拉底从医学的角度看人,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不是部分的组合(sum of parts)。这种观点与中医十分吻合。它与西方现代医学的观点截然不同。现代西医是在看“病”,中医则是看“人”。

 

彼得德鲁克以医学和生物学的眼光看企业。他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企业“是社会的器官”而非机器的零部件。企业与社会,社会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生态系统。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研究这个实体不可能用研究物理的方法。人是复杂的,企业也是复杂的“人工生命”,认知复杂的生态系统不能使用线性思维,更不可能依靠二分法。企业管理的原理不能是物理的,而必须用情理。情理涉及的对象是人,物理涉及的对象是事。管理的本质是人的问题。

 

日、韩等国家基本上已经西方化,他们更多的讲理智思维(rational thinking)而忽视情志、情理。彼得德鲁克对纯理智思维一直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导致欧洲衰败,希特勒法西斯上台的根本原因是绝对化的理智思维。我们可以从彼得德鲁克1939年出版的《经济人的末日》一书中找到证据。

 

受纯理智思维影响比较小,文化骨子里还有强烈人本主义色彩的大国只剩下中国。唯独在中国还保留着以情理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君不见,我们凡事都讲究合情合理。

 

三)但凡读过彼得德鲁克著作的人都知道,彼得德鲁克在其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来自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物理学以及宗教的知识。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知识和概念?不用这些概念讨论管理行不行呢?本人认为很难。这些知识是管理学的根基。

 

何以见得?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即要面对自然也要面对自己。管理中会遇到人与人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人与自己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管理者必须有工具。管理者的工具是知识。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工具(知识)。

 

三大类问题,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己所涉及的伦理学,科学和哲学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科学解决不了。必须用伦理学的知识。人与事的问题需要科学思维和方法来克服。人与自己的问题属于精神层面,必须用宗教、哲学来解决。

 

西方文化的优势是科学。宗教已经被科学打得奄奄一息。西方文化的弱势在伦理学,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优势。儒家思想就是伦理学。

 

中国文化有儒、释、道,三者既不冲突,也不矛盾。儒、释、道恰恰又和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事)相对待。这三派的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帮助管理者思考和解决管理中的三大问题。这就为传承和发扬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思维方式。

 

在中国,不仅有良好的环境,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有一大批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如邵明路,张瑞敏,宋志平等人以及大批草根实践者。可以这样,说学习和践行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在中国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这又成为一大优势。

 

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属于某个国家。哪个地方能够继承和发扬,就应该让它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就好比当年佛学东进,来到了中国并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一样。

 

也许这就是彼得德鲁克选中中国的原因。

 

我自始至终都有一个观点,就是要让“在中国的彼得德鲁克”成为“中国的彼得德鲁克”。要想让彼得德鲁克成为“中国的彼得德鲁克”,就必须将他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找到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与儒、道、释的结合点。

 

如果以上推测是真,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也责任重大。之所以幸运,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彼得德鲁克”的开拓者。之所以责任重大,是彼得德鲁克把这个使命交给了我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彼得德鲁克的思想维系和传承。

 

    彼得德鲁克先生给了我们这个机会与荣誉,如何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就看我们如何行动了。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