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明德开讲:梁漱溟与德鲁克(二)



明德开讲:梁漱溟与德鲁克(二)

 

2017.04.23

 

文|王家骢

 

各位群友早上好!今天接着讲《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梁漱溟先生总结了孔子思想有十三条,共十四个态度。不迁怒,不贰过,属于同一条,实为两个态度。

 

梁先生说“孔子最重要的观念是仁,最昭著的态度是乐”。人生应该是乐,而不是苦。《论语》开篇即讲人生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之乐,跃然纸上。《论语》通篇没有一个“苦”字。

 

好的管理应该是让人乐。让人觉得苦的管理,都不是好的管理。当然,这里所说的乐,并非嘻嘻哈哈的傻笑,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那种看到阳光,看到青春,看到希望的喜悦。

 

为什么人生觉得苦,全因一个“找”字。找,是因为忘了“我”上面的那一撇。“我”字少了一撇,就成了“找”。找就是向外求,这一找,心就跑到了腔子之外。心没有了立地,便飘忽不定,人心不定自然是个苦。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仁”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定义什么是“仁”,然后再来看“仁”在管理中为何如此重要。

 

历史上有许多大学问家对仁都有过阐释,唯独梁漱溟先生看的最真切。之所以真切,是因为梁先生不从字义上找根据,而是从人的生活本源去寻。梁漱溟先生是有生活的人。我自己认为,他是体会到了做一个真正的人味的人。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品味孔子的话,而不是在那些文字符号上找答案。他说,文字符号在当时都有所指,但是时过境迁,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其所指是什么,只能通过观察孔子的生活去理解孔子的话。

 

从生活中品味,就是实践。工作也是一种生活,起码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马利克说“管理成就生活”。

 

梁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话,是他的生活写照。他的思想是他生活的副产品。彼得德鲁克先生也是有生活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他的管理咨询。他写的书是他咨询生活的结晶。如果不去品味人生,从管理的实践中去理解彼得德鲁克,恐怕所学都是隔靴搔痒。

 

彼得德鲁克几乎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强调,他写的内容是几十年的咨询结果,是经过验证的经验总结。读彼得德鲁克的书一定不可忽视这一点。

 

大多数学者认为“仁”是一个后天的条件,而梁先生的意见恰恰与之相反。梁先生认为“所谓仁就是慈爱之心”。它的内涵接近英文的“tenderness ”,柔嫩。梁先生说“仁字最好是含有这个柔嫩的意思”。

 

柔嫩之心是人固有的本性,并非后天培养所得。每个人看到刚刚出生的小动物,刚刚萌发的嫩芽都有一种怜悯之心,都有一种慈爱之意。这种慈爱之心往往因为后天的生活而变得冷硬。

梁漱溟与德鲁克二1.jpg


看到这几张照片时,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会不会有一种怜爱之心?这种怜爱之心,就是柔嫩之心,就是仁。

 

仁,除了是慈爱之心,还是一种行为状态。“巧言令色,鲜矣仁”。由此可知仁是一种很真诚、敦厚、充实的样子。反过来说,油头滑脑,口若悬河,一天到晚的忽悠人就是不仁。“讷言敏行”是孔子的第三种态度。今天不讲这个内容。

 

梁先生说“孔子的生活即是人原来的生活,仁的心就是人原来的心”。人原来的生活就是与禽兽不同的生活。只有人可以有道德的生活,禽兽则无道德可言。老虎食人,兔子吃素,只是其本性使然,并非兔子仁慈,老虎不善。

 

或问,孔子所说的仁与管理有何关系?为什么要强调人性化管理?

 

人性即仁心。仁心即慈爱之心,柔嫩之心,善意之心。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始人邵明路先生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好的管理一定是基于仁 ,基于人先天的根本而做的事情。反之就不是好的管理。

 

我前一段时间曾经说过,人生本不应该活得很纠结,很拧巴。然而,现在每一位打工仔都活的很纠结,很拧巴,其根源不在人性,而在管理不善。

 

任何组织都要有规矩,任何规矩对人都是一种限制。彼得德鲁克强调,管理一定要把对人性的限制降到最低。好的管理要做到一种平衡,好的管理是建设一个“可以忍受的社会(组织环境)”。

 

现在企业都在强调创新。用“仁心”做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再来看看仁还有哪些特点。梁漱溟先生解释说“仁是真正生命,是活气”,“仁是敏锐的直觉”,“仁就是很活泼很灵敏的样子;不仁就是很淹滞很呆板的样子。最要紧的是,仁是心境很安畅很柔和很温和的样子;不仁就是不安畅很冷硬很干燥的样子”。

 

仁是通顺畅达,生机勃勃的样子。这样的人才有生命力,才有创造力。如果企业的管理把每个人都变得“很淹滞很呆板的样子”,员工如何能够创新?

 

心机灵活,谓之仁。而所谓麻木,则此灵活之心不显,以是谓之不仁。” 麻木不仁就不敏感,就不灵活。不敏感的人感受不到变化,不灵活就很难创新。在迅猛变化的世界,企业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敏感和灵活的员工。如果一家企业的管理不能让员工返回自己的灵活性及创造力企业如何生存?

 

如何在企业中让员工做到“生机畅达”?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方法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让每个人有机会做贡献。用自己的优势做事情,就是在“为无为”。人不强迫自己为,自然不会不觉得苦。

 

鸟在天上飞,不觉得苦,它不觉得自己在为。一定要它在地上跑,它就是在为,一定觉得辛苦。鱼在水中游,不觉得水里氧气不足,一定要它在路地上呼吸,它就是在为,就会觉得要窒息致死,它就是在为。

 

好的管理一定不是要改造人,而是创造条件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每个人“为无为”。

 

仁的管理,好的管理也是一种非功利的管理。为什么管理一定要非功利?我们下节再说。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