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彼得德鲁克,右手韦尔奇,读《商业的本质》(十一全文完)
2017.06.28
文 | 王家骢
今天在花一点时间讲职业管理片篇,并以这篇结束对《商业的本质》的解读。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和反复地强调,我们已经对管理的四大任务耳熟能详。管理者的任务包括:管理现在、创造未来、管理自己和领导他人。《商业的本质》第一篇讲的是管理现在,第二篇涉及的内容是领导他人和团队建设与管理。第三篇讲的是“自我管理”,尽管韦尔奇用的词汇不一样,其本质没有变。
管理现在的工具是Management by Objective,目标导向管理,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的八个目标,如市场目标,创新目标,财务目标等等。
创造未来,即创新,韦尔奇在书中着墨不多,或许他将来还会再出一本专门将创新的书也未可知。
领导他人,团队建设与管理,韦尔奇讲得比较透彻。他提出的4E+P的模式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韦尔奇与彼得德鲁克的思维相似,他们都认为“管理主要是以身作则”,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领导者的惟一正确定义是有追随者的人”。创造追随者的能力是领导力。创造追随者首先必须建立诚信。
领导力也是做人。中国古人说,做人要讲仁、义、礼、智、信。如果我们将这五个字竖着写,信在最底层。它也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没有诚信,没有了底线,一切都不复存在。
现在企业管理的危机之一是缺乏诚信。
“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领导他人先要管理好自己。《商业的本质》最后一篇讲的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挑战之一是人生后半场的设计。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悖论。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我们发现生活中正相反。现在的普遍现象是“三十不立,四十而惑”。很多不惑之年的人正处在中年危机。职业发展已经走到尽头,而人生却尚有几十年的路要走。人生下半场该如何走?这是很多人在追问的问题。
在不断追问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如何走”的时候他们感到郁闷,困惑。
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早晨起床时都会发怵,想想要面对已经重复做了二十年的工作,如何打起精神,满腔热情的上班?这不是个别现象。
四十不惑的人生,彼得德鲁克称之为人生的下半场。
我们可以将人生看成是一场球赛。最终的成败输赢,不由上半场成绩决定,而是要看下半场是否还能进球。一个人这辈子过得是否精彩,取决于四十岁以后的人生过得如何。
为什么本该“四十不惑”的人生会出现“四十而惑”的尴尬?问题出在了哪里?
说一说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与拍砖。
主要原因:大多数人没能够以终为始的思考,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
次要原因:将手段与目标相混淆,错误地将手段当成目标。
多数人习惯的是以始为始,忙于行动而疏于规划,甚至做错了规划。做了短期规划,误以为短期规划可以带来长期的成就。没有人生目标,走好每一步,未必能将让你到达目的地。
例如,我们被告知要做职业生涯规划。以我个人痛苦的经验而论,职业生涯我们自己规划不了。有太多的因素影响规划是否能够实现,例如,企业的寿命,老板的好恶,个人的运气与能力等。除了个人能力我们可以把控制外,其他因素都不在我们的把控之下。
凡是寄希望于外界力量的规划都是被动的,它太需要一个稳定不变的系统。凡是依靠稳定系统保持自身完整性的东西都是脆弱的。在VUCA时代,依靠稳定的系统而生存,必将痛苦不堪。
细想,如果企业的寿命只有三年,你如何做五年的职业规划?现实是,不存在一家企业可以让你从一而终。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也需要贵人相助。如果老板看不上你,你的职业规划做得再好恐怕也难以得到升迁。
“四十而惑”的第二个原因是,错将手段当目的。
每个人都有外出旅游爬山的经历。请问,你爬上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会说,看日出,看云海,寻找“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是的,这是我们登山的目的。
从山下往山上走,辛苦不辛苦?有人答:很辛苦。爬山很辛苦,但是有没有人会一边爬山一边骂大街呢?一路抱怨着往上走?没有。为什么不抱怨?因为我们很清楚,爬山是手段,看日出,看云海,看风景是目的。因此,爬山虽然辛苦,但不会抱怨。因为我们有清晰的目标。
我们可能在什么时候抱怨呢?有两个时间点可能会抱怨。第一,爬到山顶什么都没看见。第二,第二天早晨起来,下床都感到困难,这个时候会抱怨说真不值。
第一个时段抱怨,是因为付出了,但是没有达到目的。第二个时段抱怨,是目的已经到达了。
用同样的道理来分析自己的工作。打这份工,是目的还是手段?
如果你认为是目的,十有八九会不开心。为什么?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就是为了在这里打工吗?你已经在这里打工啦。你没有新的目标。当一个人失去目标之后,他一定会感到迷茫、困惑。
如果认为是手段,你希望通过这个手段达到什么目的?请把你的目标写下来,你会发现无论你的目标渺小与伟大,都是在企业之外的。
避免“四十而惑”,我的建议是做好人生规划。如果你已经人过中年,这部分的内容依然对你有帮助。
在书中,韦尔奇介绍了“命运之域”的分析方法。
工作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喜欢做的事情和擅长做的事情。如果将喜欢作为横坐标,擅长作为纵坐标,两者交叉会出现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擅长不喜欢,第二象限是即擅长又喜欢,第三象限是喜欢不擅长,第四象限是既不喜欢又不擅长。
最理想的状态,让人感到最幸福的区域是第二象限,即擅长又喜欢。这样的人每天会是“跳着狐步”去上班。巴菲特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多数人会在第一或第三象限中徘徊。
处在第一象限人在做虽然擅长但不喜欢的事情。有些时候他们也并非真正擅长,而是已经养成了做某一类事情的习惯,做起事来感觉得心应手而已。一个教了四十年书的老师,已经习惯了讲同一门课程。没有创新,也没有改进。教书成了熟练工种。
处在第三象限的人所做的事自己未必真正喜欢,也许是为了某种利益或名誉而为之。凡是将目的置于内心之外的喜好,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感。
如何过好人生下半场,是哲学问题,是一种人生哲学。思考人生必须学会反思。只有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擅长什么?”,“我最最喜欢的是什么?”才能够找打答案。两只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前方,或者凭借记忆活在过去,忽视当下,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感。
如何获得幸福?幸福的方法是什么?请听《幸福的方法》之分解。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