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对我影响重大的几个概念(八)



对我影响重大的几个概念(八)

 

2017.09.29

 

文|王家骢

 

昨天是孔子诞辰纪念日(9月28),原本想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学习孔子的心得,但是由于要准备下午沙龙的发言,故此把这件事放在今天做。

 

今天要讲的概念与信仰有关,即王阳明先生讲的“吾性自足”,不求外力。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在于宗教”。西方有宗教,中国没有宗教,起码没有西方那种人化的神。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当今有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个宗教都不产于中国。中国的佛教是改良后的佛教,与原本的佛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但尚未成为世界级的宗教。宗教思想对人类影响极大。

 

对人思想影响甚大,又不是宗教的只有儒学。有人曾经试图将儒学变成宗教,如康有为。但是各种尝试都没有成功。

 

宗教信仰可以让人的精神得到勖勉,安慰,让思想有个出路。思想没有了出路,心绪不安,人就会出毛病。世界上唯独中国没有人化的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可是中国人并没有得神经病,还活的很自在,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为什么儒学不可能成为宗教?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又如何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安慰?

 

这话还要从孔子的贡献说起,从儒学说起。

 

孔子所创的儒学脱胎于周朝的礼乐,经过孔子的提炼,融入了仁、孝、忠、恕等核心价值,构成了中国人的心理文化。它既有宗教对人约束的作用,又少了宗教的古板与排他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中国文化代表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梁漱溟先生将人生分为三路向,即三种人生态度。西方人的人生态度是逐求,印度人(起码以前的印度人)的人生态度是厌离,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郑重。

 

逐求的人生是向外求,态度积极,要战胜一切,包括大自然。逐求的人生态度可以产生科学。用科学创造工具,战胜自然。

 

厌离的人生是逃避,态度消极,看到人生的痛苦,又无法解脱,所以采取出世的态度。厌离的人生态度容易产生宗教。

 

郑重的人生是随遇而安,是调和,是安逸。郑重的人生态度容易产生哲学。当然,其短处在于诸事容易凑合。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逐求也好,厌离也罢,其实都是希望借助某种外力来克服自身的不足和痛苦。

 

而孔子偏偏不这么想,不希望借助外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子不语怪力乱神”。

 

怪力乱神都是外在势力。孔子不希望人们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上面。他希望每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人类自己的问题。

 

那孔子是否不相信存在某种外在势力呢?他应该知道存在着某种神力,只是不依靠它而已。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可见孔子并不否认神的存在。

 

孔子相信人自己的力量足以战胜人生的困苦。

 

 

最近盛行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也是得到孔孟“真血脉”的学问.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时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人性自足,不需要向外求。求人不如求己。

 

有一些西方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求人不如求己这个问题,如彼得德鲁克,如科维(七个习惯的作者)。做到卓有成效,做到操之在我,积极主动都是要求借助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