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是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是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jpg

2016.08.17

 

文∣王家骢

 

挑战与机遇永远并存。有挑战就一定有机遇。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管理”在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85年彼得德鲁克出版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部影响力极大的著作。著作中专门论述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管理”,“企业家实践”。这本书对当时美国的“企业家经济”做了总结,并对后来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重读这本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常态”,“供给侧”是媒体上经常出现的词汇,笔者认为这是政治或经济学的词汇。与企业家和管理者沟通最好用他们可以听懂的词汇。所谓“新常态” ,“供给侧”无外乎是说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管理方法,无法满足新现实的需要。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动力现在已经表现出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的红利已经枯竭。

 

所谓的红利,是指过去积累带来的回报。劳动力的积累,财富的积累都可以带来红利。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建这些红利已经接近干涸。

 

改革开放的政策释放了中国人致富欲望的能量,为一大批企业家提供了机会。原来不可以涉入的行业,现在可以涉足,如出口贸易,来料加工,房地产等等。这些企业家依靠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外企业,国企也是依靠开放的政策、政策批文占得先机。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早期的民营企业,依靠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创办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创造了民营企业的辉煌,但是,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新生婴儿的减少,导致今日劳动人口供应不足。人口红利已经被充分利用。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管理红利”,通过先进的、高效率的管理管理制度,外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外资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也在消失。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变化。中国的市场已经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买方市场也称之为“替换市场”,现有的产品设备还能满足客户的日常需求,他们不会因为商品降价而购买新产品。他们会考虑新产品是否可以提供新功能,带来新价值。否则,他们不会付钱给生产厂家。新价值是通过企业家创造的。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人才是“企业家”。只是简单满足已知需求的人,如路边摊的小贩,不是企业家。

 

在这样的形式下企业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管理?在新现实中做好管理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管理”和大批的“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

 

企业家精神反应的是一种世界观。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视企业为一个“生命有机体”,他们清楚地知道,任何生命有机体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是一对矛盾。在矛盾中找到平衡点是企业家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有相对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环境是依靠规章制度营造的。企业要想创新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规章制度。打破自己建立的规章制度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创新带来的是不确定性。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企业绝对不可以坐以待毙,只有创新可以带来生机。创新绝对不等于找死,那些认为创新是找死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创新。

 

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说法,创新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淘汰已经过时的商品,并有计划地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做好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是“企业家管理”。

 

企业家管理不是一刀切,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同样的“企业家管理”。现有企业,即那些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规章制度的企业,他们需要的是“企业家创新”。对于那些还在成功路上的企业,即新兴企业,他们需要的则是“企业家管理”。

 

既能够做好企业家创新又能够做好企业家管理的人才是真正的“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如何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将成为未来培训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