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管理的实践》?
2017.10.25
文|王家骢
在移动学习时代,各种读书会,学习群的狂轰滥炸已经给管理实践者造成“选择性障碍”。虽然每一个学习群所占时间不多,但是积沙成山,人们突然发现,有限的宝贵时间已经被各种干扰打成碎片。碎片化已经成为有效学习的灾难。
管理者希望回归,回归到阅读经典。如果你是管理者,那就应该读一些管理学的经典。
每一个人,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认真读一读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几十年前,美国一位银行行长曾经说“如果你只读一本管理书籍,那就读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好了”。虽说有些武断,但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建议。
有人或问,我又不是管理者,而且也不想成为管理者,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读与我不相关的一本书?这个结论也许下的为时过早。读完这篇文章,再下结论也不为迟。所以各位看官,请您耐心往下看。
为什么每一位管理者甚至个人都应该花一点时间读《管理的实践》?为什么这本书如此重要?每个人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2007年,在与《中外管理》杂志合作讲授管理课程时,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来说明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管理,以及认真读懂《管理的实践》。
如果你是高层管理者,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整理总结自己的经验。
如果你是中层管理者,这本书将帮助你掌握做好管理的基本方法。
如果你永远不想做管理,这本书将帮助你理解如何接受被管理。
《管理的实践》是否真的可以帮助到企业老板?
有些企业家虽然在做管理,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做管理。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最近有朋友转发了一篇题为“任正非不懂技术不懂财务不懂管理,凭什么做成全球第一”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任正非坦承自己“不懂技术,也不懂管理,也不懂财务”,他不过是“提了一桶浆糊,把十五万人粘在一起”。看完文章后我写了一条评论。我说“任正非不是不懂管理,而是他不知道自己做的就是管理”。朋友似乎恍然大悟,回复到“对的呀!”。
任正非说自己不懂技术,不懂财务并非戏言,他说的是事实。试想,对于一家企业老板来说,做好了研发等不等于做好了管理?做好了财务等不等于做好了管理?做好了生产、销售等不等于做好了管理。答案是:不等于。这些任务十分重要,但是做好了这些事情不等于做好了管理,说明管理是这些具体事务之外的东西。
来看看任正非在管理上做了哪些事情。十几年前,华为写就了《华为基本法》。《华为基本法》的经营宗旨,使命等构成华为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这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他组建了团队,创造了客户,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并创造了经济绩效。这些都是管理。
相信,如果任正非先生读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他一定知道自己做的就是管理。
大多数中层管理者是从基层走上管理岗位的。在提升之前,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脱颖而出,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当他们走上管理岗位时,其角色发生了变化,他的任务也随之而变。可是,中层管理者却习惯性地继续做业务。为何如此?一方面原因是“运作”(operation)轻车熟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尚不了解管理的任务有哪些。
如果有机会认真读一读《管理的实践》,他们才会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任务有哪些以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
管理者该如何读《管理的实践》?
《管理的实践》堪称经典。这本书到底经典在什么地方?如何读懂这本书?
经常有人抱怨说读彼得德鲁克的著作摸不着门,捋不出头绪。本人认为,读懂德鲁克的书并不难,只要能够熟悉几个要素。
读懂彼得德鲁克的书要把握:“知识工作者”,“组织型社会”,“社会生态”,“企业家精神”和“经济绩效”这几个要素。
现代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创造经济绩效。
企业作为社会的器官,其功能是创造“economic performance”(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是合理利用资源的结果。
企业的主要资源是人、财、物。改善和提高经济绩效需要挖掘人、财、物的潜力。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经济绩效与人财物间的关系:
经济绩效=人 x 财 x 物
提高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产出都可以改善经济绩效。但是,财或资金,生产所用的物质资源的供应都是有限的。天然资源不可能expand。企业不可能通过不断增加资金和物资来扩大生产。剩余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源。人,即员工,包括劳动工人和知识工作者。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知识工作者是一项特殊的‘生产要素’,通过这项生产要素,当今一些高度发达的社会和经济实体,如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才得以获得及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未来的绩效一定是来自人力资源。
管理发展史上有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是泰勒,一个就是彼得德鲁克。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则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所谓现代管理,也可以称为“后科学管理”(postscientific management)。后科学管理就是要解决科学管理没有解决或科学管理带来的一些问题。
人体结构并不适合做各种体力劳动,他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复杂的工作。科学管理解决了人体结构缺陷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它大大提高了劳动工人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科学管理提出的工作分析法至今仍然适用。
但是,如同所有的药物,越是有效的药物,其副作用也就越大。虽然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工人的生产效率,却忽视了人的其他需求。将人看成机器的一部分,忽视了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社会地位层面的需求,实现自我(成为自由人)的需求。
科学管理的缺陷是它忽视了管理层的工作。它没有研究管理工作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同时它还忽视了知识工作者的任务和技能。
知识工作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特点明显不同。
知识工作者有以下四大特性:流动性,专业性,自主性和清高性。这些特点令以往“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方式越来越低效。
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工作“效率”(efficiency),彼得德鲁克的现代管理强调“效能”(effectiveness)。彼得德鲁克说,效率是正确的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Doingthings right v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知识生产更强调合作,单一的知识无法产生结果。合作只能在组织内完成。组织建设,创造一个高效能组织是管理的任务。
为什么一定要读《管理的实践》?
《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入门的书。我以前说过,这本书是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体系的大纲。他后来讨论的问题,在《管理的实践》中已经涉及。如创新,如自我管理,如制定战略,回答商业理论等问题。后面的著作都是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管理的实践》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管理变成一门学科,回答了管理的本质(本然The nature ofmanagement)、管理者的角色、任务和所需要的技能。所涉及的内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难怪马斯洛一直将《管理的实践》称之为《管理学原理》(Principle of management)。
作为初学者,需要弄清这样一个关系:管理者的角色其任务,管理的任务决定其所需的技能。即中国古人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既然是管理者,就必须了解管理的任务和掌握所需的技能。
为了帮助大家读懂《管理的实践》我做了这么一张图,从管理者的角色到管理任务到技能。根据这张图,再去读《管理的实践》中的每一个章节就比较容易。
此图与《管理的实践》的关系:
第一章至第三章:管理的本质与管理者的角色
第四章至第九章:管理企业
第十章至第十五章:管理管理者
第十九章至第二十六章:管理员工与工作
* 注:此图忽略了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
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