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德鲁克》第三十六篇:“行善的诱惑”
2017.12.20
提示:本章节的原文出自《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两难的问题,如,是否应该揭发企业的不良行为?如何在变革与稳定中寻求平衡?是否应该追求“道德绝对化”?后面几天我们将介绍德鲁克先生对这些两难问题的论述。
德鲁克曾经写过一本小说,起名为《行善的诱惑》。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却非常耐人寻味。人会在无意识中做出看似“行善”实际是“作恶”行为。在这方面,公共服务机构可能是最大的“作恶者”。他们会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无法实现的目标上,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文|王家骢
绝对化思维导致公共服务机构追求目标最大化,而非最优化。对于他们来说,最优化即说不出口,又“大逆不道”。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所作所为视为“绝对道德”(Moral absolute)。任何挑战它们的声音都会被压制。这些机构常常做出违背经济原则决策,更不会计算“投入产出比”,或做一下“成本利益分析”。
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忽视了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原则,越是接近目标,投入的资源就越多。开始减少十个饥饿儿童,投入是一,到最后减少一个饥饿儿童的投入则是十。他们认为自己做的是“善事”,因此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会提出这样的口号,“只要还一个儿童挨饿,我们的使命就没有完成”。为了满足这个目标,只有加大投入。越是接近目标,公众服务机构就预感无力,越感沮丧。毕竟资源有限,不可能找到所有挨饿的孩子。
思考:绝对化思维给你的企业带来哪些困惑?在你身边是否有相似的案例?
行动要点:不追求最大化,只要求最优化,最合理化。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