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从菜市场消费习惯,看社会变迁



从菜市场消费习惯,看社会变迁

 

2018.01.24

 

文|王家骢

 

 

最近微信群里看到一段视频(视频见原文链接),对我很有触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视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讲述他在菜市场观察到的变化。虽然演讲不到9分钟,传递的信息量却非常大。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可以洞悉精神层面的变化。

 

演讲从观察社会变化着手,通过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看中国社会的变迁。真真是观察至微。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虽然这话说的有点夸张,通过它可以“管窥”中国社会现象。只不过这个分,是按照年龄段来分。

 

 

说一说我从中观察到的信息,然顺便议论一下这些变化给管理带来的挑战。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消费观在发生变化。

 

演讲一开始就说到存在“两种社会”,50岁以上的,和50岁以下的。这个年龄似乎是消费习惯的分水岭。50岁以上的,即70后、60后、50后。他们成长于一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不买最好,只买最便宜。生活态度是“有就比没有强”。生活上能够凑合就凑合,数量比质量更重要。

 

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社会已经从匮乏到丰裕。两代人的消费观完全不一样。50岁以上的人并不差钱,他们对价格仍然很在乎,这是习惯使然。现在的80后、90后人,虽然钱不多,但对价格已经不明感,反而对质量、对体验非常关注。这背后还有对未来期望的心理因素。50岁以上的人对未来的收入有危机感,年轻人对未来的收入充满希望。所以他们敢“花钱”。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给企业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对企业的经营战略会产生哪些影响?在管理上又有哪些影响?

 

如果你是零售商,你如何定义自己的客户群?你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如果一家零售商既想满足50岁以上的“大妈”,又想满足20岁左右的小姑娘,最终的结果是那个群体都不会到你这里来买东西。

 

经营战略上的市场定位就变得十分重要。

 

消费观可以上升为一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对经营管理会有很大的影响。50岁以上的管理者相信“勤俭持家”,对成本控制非常严格。在用人上,他们可能会希望用最低的工资获得最棒的人才。

 

但是,这种思维已经过时。未来的管理一定是用最高的工资获得顶尖的人才。碧桂园的老板就是这么做的。他拿出了三个亿,招募一大批顶尖人才,最终将碧桂园的销售做到几千亿。

 

消费观的转变给管理带来哪些挑战?当年轻人对质量要求更高时,纯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调动积极性。尽管短时间还会有效,长期效果一定不佳。

 

当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吃六成饱,但是服务态度和陪吃的人的颜值要高”。

 

第二个观察是:勤劳已经不再是绝对优势。新现实下如何奋斗?

 

知识普及之后,单单有知识已经不足以让你有竞争力。未来不仅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需要更加聪明的工作。

 

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就提醒过我们: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致富用奇。勤劳仍然是生活的本分,但是仅靠勤劳并不能发家致富。以前我们相信“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现在要求我们“有一分耕耘,要获得七、八分的收获”。

 

用一分耕耘,获得七、八分的收获,并非有机取巧,而需要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能够将低产出的资源转移到高产出机会上的一群人。

 

第三个观察:物质满足之后,证明存在,有成就感已经成为第一需要。

 

德鲁克说的管理的第二项任务,管理员工和工作,其目的就是让员工有成就感。

 

第四点收获是喊麦给我的启发,“喊麦”不是简单词、曲的传播,而是“灵魂的震荡”。这一点又印证了鲁克所说的,我们的业务是什么?从来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分析、思考、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才能知道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只有客户能够定义我们的业务是什么。

 

第五点,也许这一点最重要,那就是编制救不了你,社会救不了你。我们只能学会自救。福利社会不可能持续,起码在不提高生产力的情况下不可持续。社会救赎的概念已经过时,每个人必须自己努力。

 

中国年轻的一代人已经不相信社会救赎。新现实是,社会救赎政府已经不提,个人已经不信。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