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果而管理》- 企业的现实
2018.02.05
文|王家骢
企业的结果来自同时间做好几件事情。
1996年,德鲁克将《成果管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合订为一册,起名为《行动中的管理者》(The Executive in Action)
在这本书中,德鲁克扩大了管理任务的范围,将管理的三个任务“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扩展为成功管理企业的三个维度:
* 管理现有的企业 - 《成果管理》
* 改变明天的企业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 自我管理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以前我们经常说管理的三大任务: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与工作,这是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要知道德鲁克的思想也在不断进化,除了《管理的实践》,我们还应该读一读《成果管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今天导读的内容来自《成果管理》的第一章。
《成果管理》,更贴切的翻译是“为成果而管理”,管理者的一切行为都要为有成果负责。
《成果管理》这本书首次出版是1964年,虽然六十年过去了,第一章描述的情境却依然比比皆是。人们依然“抱怨管理者们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企业的未来,或对未来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我自己的培训工作中也经常听到抱怨企业家、管理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声音。大部分企业家或管理者都在忙于救火。
企业家整天忙于救火的现象依然存在?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企业家、管理者真的不想改变?还是有另有原因?如何避免让这种现象没完没了的持续下去?
先来分析一下“救火”现象反复出现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要借助一点《七个习惯》中的概念。
如果将企业家需要处理的事务分为两大类,可以大致分为重要与不重要,紧急与不紧急。
一件事重要与否来自企业的价值判断。紧急与否则来自环境。重要的事情,包括企业的未来,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培养人才等。紧急的事情则来自周边的环境或他人,例如救火、应付上级的检查,客户的突然到访等。紧急的事情迫在眉睫,必须现在处理,不处理可能会死人,会出大事。
处理紧急的事情还有另外一个心理因素,就是给人短期目标和处理完之后的成就感和一时间的兴奋。救火总是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如果将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看作是两根坐标轴,相互交叉就产生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重要又紧急,第二象限是重要不紧急,第三象限是紧急不重要,第四象限是不紧急不重要。
请问,你会选择做哪一个象限的事?第一象限,重要又紧急?还是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还是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
很少有人会选择第四项的事情。大部分人会选择做第一象限,即重要和紧急的事情。你会首先选择第二象限的事情做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象限的特点是什么?
救火,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抗洪,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看急诊,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安抚客户,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每个人都会说所有这些事情都重要和紧急,现在必须处理。这也是现在企业的现实。大部分人都在做第一象限的事情。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象限的事情有哪些特点?
防火,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防洪,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锻炼身体,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做企业战略规划,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维护客户关系,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
细心人可以发现,以上这些事情都很重要但是都不紧急。
凡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时间弹性非常大,都可以往后拖。今日复明日,今天不做可以往后拖,明天不做可以往后拖,后天不做还可以往后拖。一直拖到不得不处理。
我们整天忙着救火,是因为防火做得不好。
我们整天忙着抗洪,是因为防洪做得不好。
我们整天疲于奔命,是因为计划做得不好。
请问我们到底应该先做哪一象限的事情呢?
答案是应该先做第二象限,先要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然而,每一位企业家都知道应该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现实中,他们却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紧急的事情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方面,有些人会错误地认为凡是紧急的事情就一定重要的事情。但是未必所有的事情都重要。
另一方面,管理者这么做实在是因为迫不得已,是因为缺乏对企业现实的了解。
德鲁克尖锐地指出:企业家之所以被琐碎的日常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是因为他们“缺乏处理企业的经济任务所需的任何知识基础和系统基础”。当一个人被洪水淹没头顶时,让他憧憬未来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他能够想到的只是如何生存下来。很多企业家已经被琐事淹没头顶,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企业的未来。
要想能够有闲暇去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企业家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梳理清楚今天的事物,只有才能够有时间考虑未来。
企业家整天忙于第一象限的事情,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看清楚企业的现实,或者做出了错误的假设。管理者还没有弄清楚企业的现实,或企业的真相,这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
做管理需要基于一些假设,如果这些假设与现实不符,而管理者又没有意识到,那他再忙也没有成果。任何成果,如利润,都来自企业之外。企业内部只有成本或各种努力。
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了解企业的现实。认识不到企业的现实,管理者很有可能将努力和资源放在错误的地方。
企业家之所以意识不到这些现实,是因为管理的三个维度有三种不同的要求,每个维度都要问不同的问题。这三个维度的任务必须同时进行。
德鲁克在第一章总结了八、九个企业的现实。尽管这些现实与企业家的经验和知识相吻合,但是很少有企业家将九个现实综合起来思考,甚至有些企业家、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现实。
有必要将这九个现实再重复一下。
现实一:成果或资源不是来源于企业内部。它们来源于企业外部。
学过《管理的实践》的企业家都知道客户决定“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回答 “谁是我们的客户?”“他们认为的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很重要。同时管理者也应该了解,客户还决定企业是否有利润。因为只有客户购买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之后,企业才有收入,才能够产生利润。
所以说成果来自外部,只有客户能够让企业有经济成果。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现实,工程师的产品设计可能不符合客户的需求,客户体验不好,工程师的努力只能增加企业的成本。
现实二:成果的取得是靠挖掘机会,而不是靠解决问题。
每一位企业家都应该知道,只有机会能够带来发展,解决问题充其量是减少损失。
前一段时间流行的“六个西格玛”,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可能有所帮助,但是是否有效的利用工程师的时间,却值得审视。其将工程师的天赋用在开发新技术上,可能比解决百万分之三的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带来成果。
现实三:要创造出成果,资源必须分配给机会,而不是分配给问题。
这与第二个问题相似。为什么有些企业做不大,尽管他们看到机会?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给机会以最大的支持,机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被饿死。
现实四:只有保持领先,企业才能创造出经济成果。
在日益变化的市场中,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保持领先地位。只有提供客户认为有价值的、并愿意掏腰包购买的东西,企业才能赚取到利润。
中国企业家尤其要改变一种观念,即企业一定要做大。诚如德鲁克所说:大不一定等于领先。
一个附加的企业现实是,最好的成长是在时间维度,而不一定是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的成长是长寿,空间维度的成长是长体积,长个头。但不是所有体积的增长都是健康的。增长体积可能是长肌肉,也可能是长脂肪,甚至是长癌细胞。
现实五:任何领先地位都是短暂的,而且很可能是昙花一现的。
曾经领先未必永远能够领先。客户需求变化使然。大家还记得当年的爱多VCD吗?还记得长虹电视机吗?还记得巨人集团吗?这些企业在20年前都曾站在领先地位,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现实六:企业的现状是逐渐变老。
这句话的原意直译是“已经存在的就已经开始变老”。 What exists is getting old。
婴儿从出生那天就开始变老,走向死亡。
今日的结果,是昨日的决策。任何人为的决策或行动在提出的时候就开始成为过时的东西。
这一现实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在不断变化。今天的决策是根据昨天的事实,明天的事实很快就否定今天的决策。企业家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决策。
通用电气前任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讲过一个故事。他说80年代初,他看到中国市场很少灯泡生产工厂,于是通用电气决定做市场调查,然后在中国建厂。两年之后,当他们决定选址建厂时,却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2000多家灯泡厂。最终通用电气不得不放弃他们的投资计划。
一个想法一旦出现,可能已经过时了。一个产品一旦市场化,可能已经不再时髦了。
现实七:企业的现状可能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所谓的“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指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企业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不尊从自然界的正态分布法则。自然界的正态分布是“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如果用自然界的正态分布看待企业资源分配,很有可能导致“资产不合理的配置”。
社会事件的正态分布则遵从80/20法则。换句话说,投入与产出不是一对一的比例。
每个人都听说过80/20法则,或者二八原则。二八原则告诉我们,有一分耕耘可能获得五分、六分,甚至七分、八分的收获。
这个现实告诉管理更聪明的工作,比刻苦的工作更有效。
现实八:集中是经济成果的关键。
很多企业家认为投资或业务要多元化,这样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这边赔点钱,那边可以做一些补偿。
凡是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企业家,大部分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无法对所从事的行业风险进行评估,因此他们要分散风险。殊不知,有时候风险过于分散反而是最大的风险。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10只鸡蛋,你是把它们分别放在十个篮子里,还是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很多人会说我要放在十个篮子里面。我的建议是,你最好把十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用全部精力看好这一个篮子。
以上案例是从风险分散的角度考虑,再从投资回报来考虑。
如果将有限的资金购买10只股票上,虽然分散了风险,但是资金过于分散,即使可能骑上一匹黑马,买到一只好股票,因为买的股数太少,而不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集中资源的道理。我们可以从《史记 - 货殖列传》中找到很多案例。
以上是我自己读《结果管理》第一章得到一些启发,供大家参考。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