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中庸》、“慎独”与管理



《中庸》、“慎独”与管理

 

2018.03.13

 

文|王家骢

 

【按语:一直强调现代管理必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但是这件事该怎么做?其途径在哪里?为此我们一直在尝试。洛阳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起码是起源之一。因此在上个周末又去了一趟洛阳。听了一堂课,参观了几个地方,有了一些感悟。做个分享。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喝茶论道中庸与慎独管理.jpg

在安国寺以听吴老师和梁老师“论道”

 

 

跟大家分享一下此次洛阳行我们做了什么,学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三月十号至十三号,去洛阳和郑州晃荡了四天,其中三天在洛阳,一天在郑州,郑州是去工作的,没有什么好说,重点说说此次的洛阳之行。

 

这已经是两年内第四次去洛阳。

 

有人会好奇,洛阳真的有那么好吗?好在哪里?

 

中国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的“行动学习”,比起那些在课堂,弄一些小活动,搞得学员很嗨的所谓行动学习要高级多了。

 

十号,也就是第一天,听了刘毅岱老师介绍自己学习《中庸》的心得,第二天去游览了秦关、汉关,第三天,参观了空相寺、安国寺,并在空相寺吃了斋饭。吃斋饭的感受我会在后面讲。

 

先来说一说学习听刘老师讲《中庸》。

 

首先,刘老师介绍了他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学习经典的方法。他的方法是以经解经,经史合参。这一点给我很大的启发,特别是我们在学习德鲁克时,也应该参照这个方法。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说实话,这本书没有认真读过。听完课之后,我到网上又查看了一些文献,感觉到《中庸》里面有很多管理可以用到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在讲到自己的感悟是再介绍。

 

刘老师说,《中庸》讲的是理想人格,理想人物和理想境界。理想的人格是: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理想人物是: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

 

理想境界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和合。

 

因为时间关系,刘老师没有将《中庸》全部讲解完。但是其中有一段是比较颠覆我的认知并且也很受启发的,就是他对“慎独”的理解。

 

对于一句话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没有绝对的对错。通常对“慎独”的解释也很好,也会很受用。

 

我以前对“慎独”理解是“谨慎小心自己独处时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自律。越是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越要谨慎小心。即使一个人在家,也要站如松,坐如钟,不要横躺竖卧不成“个”。

 

慎行而独立。也是一种说法。

 

这种解释都很好,也很受用。

 

但是刘老师讲出了另外一层意思。他说:独,是“自以为是”,“师心自用”。

 

慎独,是说不要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也要再听听别人的见解和看法,还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到网上查了一下,师心,是以心为师,自用,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如何“慎独”?起码,自己不要事先设定一个立场,一个位置。也许就是现在所说的“空杯心态”吧。这里要发一点点感叹。现在培训界流行的很多所谓的“技巧”,我们中国古人早就琢磨透了。可是我们却拿着西方那些玩意儿,当成至宝。想想实在觉得可怜。

 

有些时候,学习所得不必多,一条两条的启发、解惑就是收获。

 

说一说去空相寺吃斋饭的感受吧。

 

吃斋饭这是第一次。所以先要了解一些规矩。吴宝玉老师,和@伐木工事先告诉我们一些规矩,否则真的要露怯。

 

首先,吃斋饭时要禁语,不能说话。其二,饭不够吃可以再添,但是吃多少,添多少,不能剩菜剩饭,碗中饭菜一定要吃光。其三,吃完饭后要自己洗碗。不能像在家里一样,吃完把碗一放,一抹嘴走人。

 

在这里讲一个细节。

 

吃完饭后,我跟吴老师一起去洗碗。我说,这碗里有好多油,没有洗洁灵洗不干净。

 

吴老师把他的碗给我看。我发现里面没有一丁点油,他用馒头把碗里的所有汤汤水水蘸的干干净净。他还告诉我,有些寺庙还要求舔碗的。

 

吃斋饭的地方就叫“五观堂”。我们在上海学习教练技术时,旁边有一个小餐馆名字就叫“五观堂素食”,那个时候认为这只是一个餐厅的名字而已,现在才知道原来背后很有讲究的。当然那个“五观堂”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五观”。

 

五观观什么?

 

发一张图,自己看吧。

喝茶论道中庸与慎独管理1.jpg

以前,在家里老人总是强调“吃不言,睡不语”,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要体悟“一茶一饭皆来之不易”。禁语才能够静思。

 

说一说自己此行的感悟。

 

感悟颇多,这里只说两点。还先回到《中庸》里所讲的“慎独”。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他还说,实践要有企业的“事业理论”。

 

所谓的事业理论,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我们认为“我们的事业(业务)是什么?”“我们事业将会成为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这些都是管理者自己的认知,是凭借“师心”想象出来。

 

如果没有通过检验,死抱着自己的看法做管理,那就是“师心自用”。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检验的标准之一就是企业是否能够创造价值,能够产生利润。利润是检验事业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之一。

 

为什么管理中要“慎独”,要避免“师心自用”?那是因为“我们的事业(业务)是什么?”的答案从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我们的业务到底是什么,自己说了不算,而是客户说了算。

 

保险公司认为自己是卖保险的,凯迪莱克(通用汽车的一个品牌)认为自己是卖汽车的,电钻生产商认为自己是卖电钻的。但是客户却不这么认为。

 

客户认为,我买的是风险转移,买的是一份保障。凯迪莱克的用户不是在买交通工具,而是“成功的象征”。买电钻的人不是买一个电钻,买的是“墙上的一个洞”。与“身份象征”相竞争的不是其他汽车,而是貂皮大衣,钻石。与“墙上的洞”相竞争的不是其他电钻生产商,而是一把锤子加个钉子。

 

如果管理者不知道“慎独”另外一层意思,很有可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最后导致客户用脚投票,走人了事。

 

这是我从“慎独”中感悟到的内容。

 

给我的第二个启发是《中庸》与人本主义管理的关系。人本主义也是“人道主义”。我们也常说以人为本做管理。那什么是“人本”?什么是“人道”?

 

刘老师在讲课一开始引用了这么几句话。“道始于情”,“情出于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这几句话《中庸》一书中没有,但是却与《中庸》的思想相通。

 

我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尚不是很深,只能讲一讲肤浅的认知。

 

道始于情”中的“道”不是《道德经》所说的“天道”,不是那个统领一切的“道”。这里所说的“道”是指人道。

 

我们知道,管理的核心是人,做管理的是人,被管理的也是人。所以管理必须用“人道”。必须符合“人道”。

 

我们说“做事先做人”,是要自己先修炼为人。不是要求而下属先成为人。现在的管理全搞颠倒了。只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不做。

 

人道”的管理首先要从自我修行开始,让自己具备“理想的人格”,然后让自己成为“理想的人物”,最终进入“理想的境界”。所以德鲁克说,管理者自己首先要做到“卓有成效”,要先管理好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先做人”。而德鲁克也说“管理主要是以身作则”(Management is largely by example)。

 

一个人管理不好自己,其实谁也管不了。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修行要让自己“致中和”,之后才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德要配位。如何致中和,什么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还要自己去慢慢体悟。

 

最后说一句,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人莫不能饮食,鲜能知味也”。吃,是一种生活,工作也是一种生活,从吃中感悟人生,在工作中练就自己,才能够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人生的滋味。

 

今天分享的只是一家之言。不代表刘老师的观点。所以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当时在场的各位指正。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