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管理

Gener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基于国际权威领导力模型和最佳实践,根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本等实际情况,针对现有岗位领导者以及高潜后备人才,量身定制领导力发展项目。服务内容包括:搭建基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选拔、发展、测评体系;提供课堂培训,领导力发展教练、行动学习、导师制等多种发展解决方案。


从来不谈“生意经”的他,为什么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



从来不谈“生意经”的他,为什么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

 

2018.11.11


文┋王家骢

 

谨以此文纪念德鲁克逝世十三周年。

 

今天是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逝世13周年的忌日,在忙着“剁手”抢便宜货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位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出个题目供大家思考与探讨。

从来不谈生意经的他为什么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jpg


这是一张百度百科的截图,图中列出了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不同的评价系统会有不同的名单,但是德鲁克总是名列前茅。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面的人没有一位真正从事过管理工作,更不要说建立过一家公司。他们之中大多人的教育背景都是人文社会学。为什么他们被称为管理大师?难道管理不需要实操经验吗?

 

例如,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德鲁克,没有在一家公司做过管理工作。除了在德国和伦敦做过学徒和金融分析师外,几乎一辈子都是作者和咨询师的身份。可是他却将管理变成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他也是目前被引用最多的管理学家。他从来,起码是很少谈论如何做生意,那他又凭借什么长期占据管理大师排行榜的首位,而这个地位从来未被质疑或动摇过?

 

我们不禁要问,管理到底是什么?或管理到底是关于什么的?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出过创新的七大机遇。其中第二条是“不一致之事”。显然这里出现了“不一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创新的机遇。

 

创新的前提是定义问题。需要分析一下造成此“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旁观者清”,只有抽身管理之外,才能看清管理问题本质。所以管理大师不需要有“hands on”的管理经验。可是德鲁克又说“管理是一种实践”,似乎又暗示管理必须“hands on”,否则如何实践?可知,“旁观者清”的说法不足以解释不一致的现象。

 

有人说,因为它的内容与“人和组织和社会”密切相关。这个答案击中了要点。我们将在后面展开来说。

 

还有人说“管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句话很有道理。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既然管理是个“筐”,就可以包罗万象。说明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功能。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说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功能,为什么以前社会里,如农业社会没有人讨论管理问题呢?

 

如果是普遍的社会功能,这是少数人的事还是所有人的事情?

 

如果是少数人的事情,普通人为什么要学?如果是所有人的事,该怎么学?如何教?谁来教?教什么?

 

如果说管理是与“人、组织、社会”相关的事情,那么人是什么?人又应该怎么样(行为)?组织是什么?组织又该怎么样?社会是什么?社会又该怎样?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多维度的。德鲁克曾经给出过六个管理的定义:1)管理是一门学科(discipline);2)管理是一种实践(practice);3)管理是工作(work);4)管理是任务(tasks);5)管理是社会的器官(organ);6)管理是关于人的(people)。

 

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金字塔,都江堰,万里长城,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都是管理的成果。

 

这些管理是怎么做的,以前却很少有人系统的思考。早期的管理学家,如泰勒,法约尔,巴纳德,韦伯等,都只是把企业里某种功能拿来研究。只有德鲁克首次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是他把管理的这些“技巧”(techne)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技术”(technology)。

 

Techne,在古希腊语里是“神秘”的意思,logy,则是“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知识”。德鲁克让管理不再神秘,而成为一种“可以教、可以学”的知识。

 

德鲁克强调说这个technology不是关于“事”的(howthings are made or done),而是关于人“如何做”(how man works anddo)。

 

如果勉强用一句话概括,管理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德鲁克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解决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1)德鲁克首次提出,企业是一种社会机构,其性质与学校、家庭、教会、军队相同。社会机构一定是“永续经营的”(goingconcern)。

 

2)作为一个社会机构,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它为什么要存在?我们知道学校、医院、军队为什么要存在,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企业为什么有存在的必要。

 

德鲁克提出“企业唯一适合的目的:创造顾客”。这个定义也明确了企业的两个功能:营销与创新(marketing andinnovation)。

 

3)作为一个社会机构,企业不可或缺,它应该如何长期存在?其它机构很少受到外界变化的冲击,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冲击,如家庭,无论有没有互联网,人们照样结婚生子。但是企业则不一样,科技变化,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企业。企业如何在变化中保持稳定?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创新是德鲁克提出的“在变化与稳定”中找到动态平衡的方法。

 

4)现代社会是组织型社会,如果将组织(企业)看作是一个“微缩的社会”,这个“微缩的社会”如何可能?如何治理?治理它的人需要哪些知识,需要哪些技能?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

 

德鲁克给出的答案是:管理是一种“自由的技艺”(liberal art),有人翻译为“博雅艺术”,或“博雅管理”。Management as a liberal art(MLA)。做好现代管理需要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5)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人在组织中该如何行为?虽然我们说这是组织行为学的范畴,其本质是政治学和伦理学。

 

德鲁克的贡献在于,通过现代管理,可以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norm”,规范、习俗。

 

6)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人,那人又是什么?零件?经济人?自由人?还是其它?如何看人,如何认知人属于心理学、社会学的范畴。

 

既然管理涉及这么多的问题,牵扯到这么广泛的知识,说“管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自然就不奇怪了。

 

德鲁克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融为一体,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管理学。称他为现代管理之父,也就当之无愧了。

 

P.S.如果真的把管理看作是一个“筐”,这个筐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就不能真的什么都往里装,必须有选择的装。

 

如果“筐”的空间有限,首选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而这些学科的教育统统被称为“liberal arts”。由此可知,管理学是一种“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那些管理大师几乎全部是人文学科的学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什么角度学管理?如何选?选什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

 

我只不过是喜欢德鲁克“这盘菜”而已。其他人有自己的选择,不可能强求所有人都喜欢或接受德鲁克的管理。只能说,我在学习的过程获益良多。

 

我一直认为,德鲁克的管理学不是“生意经”,而是人生哲学。过一段时间,我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楚了,再与各位分享。

 



Copyright ©2019-2020 苏州智健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33803号